高級丨如何減少孤立支撐的存在?
我們知道,在給模型添加支撐時,除了要設置支撐的常規(guī)參數(shù)外,有時候還需要對支撐的連接結構進行一定的設置。那么在CHITUBOX Pro中,這些連接結構又可以進行哪些方面設置呢?它們各自代表的含義、呈現(xiàn)的效果又分別是什么呢?本期,我們就來重點講解這部分的內容。
其實,不管是自動支撐還是手動支撐,其連接結構都是可以隨意設置的。下面,我們就以最新版CHITUBOX Pro V1.2.0做詳細介紹。
可以看到,除了前幾期中介紹的參數(shù)與“自動/手動支撐”設置面板中的角度、接觸點間距、中部支撐間距外,CHITUBOX Pro軟件在“高級”參數(shù)設置里還有著更加豐富的參數(shù),包括了尺寸設置、自動/手動支撐、預覽模式設置這三大類。
一、自動/手動支撐
角度,是指模型表面與平臺之間的夾角,也是模型被允許添加支撐的最大傾斜角度。正常情況下,該角度設置得越大,模型添加的支撐會越多。
當然,通過設置它的大小,我們也可以對模型進行局部區(qū)域或者全部的差異化支撐添加,例如之前介紹的如何快速給多層堆疊模型添加支撐中就有這方面的案例展示。
接觸點間距,是指任意兩個支撐的(與模型)接觸點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間距越小,模型表面上的支撐接觸點就會越多,這就直接影響到了添加的支撐密度。在保證模型成功打印的前提下,我們可以把它設置得稍微大一些,這樣可以盡量地減少表面被破壞的幾率。
中部支撐間距,是指任意兩個中部支撐之間的最小水平距離。該項參數(shù)可以幫助我們更加精確地控制支撐的間距,改善模型支撐的簡潔度。在一定條件下,它還會對支撐連接結構產(chǎn)生較大的影響。
需要注意的是,角度、接觸點間距和中部支撐間距這三個參數(shù),它們的大小設置只會影響到自動添加支撐的結果;對于手動添加支撐,它們是不會產(chǎn)生影響的,因為在手動添加支撐模式下,我們是可以隨意選擇添加的位置的。
二、高級
在高級設置里,分別是尺寸設置、自動/手動支撐、預覽模式設置三大類參數(shù)。通過點擊其左側的展開/關閉按鈕,可以展示或者隱藏對應的參數(shù)列表。在這里,我們先對尺寸設置的參數(shù),以及自動/手動支撐中的交叉結構參數(shù)部分做詳細的介紹,其余的參數(shù)內容我們放到下一期中。
1、尺寸設置類
交叉結構的直徑,是指連接兩個支撐的交叉結構的直徑大小。當調整了支撐各部位的直徑參數(shù)后,我們可以對該參數(shù)進行相應的調整,這樣讓模型添加的支撐結構更加合理,同時還可以一定程度上減少樹脂材料的消耗。
小柱子最大長度,是指手動/自動添加兩端都落于模型上的支撐時,當兩端距離不超過小柱子最大長度時,主干支撐會以小柱子的支撐類型添加對應支撐。當兩端距離大于小柱子最大長度時,主干支撐會以中部支撐對應的的上端直徑尺寸進行支撐的添加。
支撐底部凸臺高度,是指底部支撐的高度尺寸。 支撐底部凸臺直徑,是指底部支撐的直徑尺寸。
支撐底部凸臺高度和直徑這兩個參數(shù)屬于底部支撐中的參數(shù)項,通常情況下,我們會直接在可視化窗口進行設置或者調整。
2、自動/手動支撐類
啟用交叉結構,該選項提供了啟用/關閉主干支撐之間的交叉結構的功能。勾選它,即表示啟用交叉結構,當我們添加支撐時,在設定的參數(shù)范圍內會自動生成交叉結構。
交叉生成起始高度(相對平臺),即生成交叉結構支撐的最低起始高度值。只有當支撐頂部接觸點相對于平臺的距離值大于該值時,才會與相鄰的支撐之間形成交叉結構。
交叉結構的最小間距(Z),指的是在Z軸方向上,同一支撐上兩個相鄰交叉結構的最小間距。顯然,支撐在一定的高度下,該參數(shù)越小,生成的交叉結構就越多。而對于一些較高的支撐,為了提升支撐的打印穩(wěn)定性,我們應當設立比較小的間距值。
交叉結構的最大間距(XY),指的是在XY水平方向上,相鄰支撐允許自動生成交叉結構的最大距離值。對于一些距離較遠的支撐,我們可以通過調整最大間距值來實現(xiàn)相鄰支撐生成交叉結構,以避免形成大量的孤立支撐。
設置了一定的交叉結構最大間距值并不意味著支撐就一定會生成交叉結構,影響交叉結構生成的另一個因素是上面提到的中部支撐間距參數(shù)。如果中部支撐間距值大于交叉結構的最大間距值,那么,在自動添加支撐模式下,相鄰的支撐間是無法生成交叉結構的。這一點值得我們注意。
看到這里,相信許多用戶也發(fā)現(xiàn)了,在CHITUBOX Pro V1.2.0版本中,新增的“增強自動支撐”功能是可以在自動添加支撐時生成輔助支撐結構的,一樣可以減少孤立支撐的存在。但對于手動添加的支撐來說,增強自動支撐功能并不會生效,因此我們還是要注意設置交叉結構的最大間距(XY)這項參數(shù)的。
你學會了怎樣在CHITUBOX Pro中減少孤立支撐的存在了嗎?一起來動手試試吧。
模型來源: https://bit.ly/3yBsHv2 |
你可能喜歡
T-code:3D打印下一代編程語言,G代碼的升
南方科技大學開發(fā)高性能MRC-SMP材料 推進DL
硅膠3D打印的最新進展
創(chuàng)想三維K2 Plus測評:完美進化,值得稱贊
推薦課程
神奇的3D打印
SLA3D打印工藝全套培訓課程 - 軟件篇
3D打印月球燈視頻教程 包括完整貼圖建模流
nTopology從入門到精通全流程系統(tǒng)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