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科學家如今可以在癌癥患者服用藥物之前,測試他們對藥物的反應。這種方法被稱為功能性藥物測試(FDT),其核心是將患者的腫瘤細胞置入微流體裝置中,模擬體內環(huán)境,以觀察細胞對不同藥物組合的反應。
2024年9月18日,據資源庫了解,印度理工學院海得拉巴分校(IITH)最近設計了一種新型的3D打印微流體裝置,用于篩選口腔癌藥物。這項研究旨在開發(fā)一個高效的藥物篩選平臺,幫助研究人員更深入地理解藥物與癌細胞之間的交互機制。相關研究成果已通過論文發(fā)表在《納米生物技術雜志》上。
在研究中,IITH 團隊選擇使用Formlabs的透明樹脂材料來制造3D打印的微流體裝置,因為這種材料在培養(yǎng)所需細胞時表現出最佳效果。研究中,共有三名口腔癌患者參與,他們的活檢樣本被用來分離出口腔腫瘤干細胞樣細胞,隨后這些細胞在微流體裝置中進一步培養(yǎng),形成類似腫瘤的小球狀結構——即球體。這些球體是由癌細胞自聚集形成的,它們的存在對于研究非常關鍵,因為它們可以更好地模擬體內復雜的腫瘤環(huán)境。
IITH制造的3D打印微流體裝置具有兩層獨特的結構設計,包括用于混合藥物組合的蛇形通道和用于培養(yǎng)腫瘤球體的圓柱形微孔。通過這一設計,研究團隊能夠測試三種常用于口腔癌治療的藥物組合:紫杉醇、5-氟尿嘧啶和順鉑。由于癌癥腫瘤在治療過程中可能產生耐藥性,藥物組合治療往往是最有效的策略。
在測試過程中,患者1的腫瘤球體對所有藥物組合都表現出了高度耐藥性,而其他患者的腫瘤球體對某些藥物組合或單一藥物反應較為積極。研究指出,腫瘤的分化狀態(tài)對其治療反應具有顯著影響,這是之前研究中較少提及的發(fā)現。這一結論意味著,研究人員可以通過這種方法精準識別出對特定患者最有效的藥物組合。此外,研究還發(fā)現這些實驗結果與每位患者的臨床病理報告高度相關,進一步驗證了該研究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盡管這項研究未涉及其他類型的細胞對藥物反應的影響,也沒有進一步探討藥物在球體中的吸收機制,但研究團隊計劃在未來通過更復雜的模型和進一步的實驗來克服這些局限性。
這項研究標志著3D打印技術在癌癥藥物篩選領域的又一次重要應用,它不僅提供了一個有效的藥物篩選平臺,也為個性化治療的未來奠定了基礎。通過精準分析不同患者腫瘤細胞的藥物反應,這項技術有望為癌癥治療帶來新的突破。
|
|
你可能喜歡
3D打印在汽車內飾中的應用實例
美國陸軍3D打印軍用無人機
國內最大!北理工20米級金屬3D打印裝置落成
世界上第一臺鈦合金3D打印自行車如今怎么樣
推薦課程
神奇的3D打印
SLA3D打印工藝全套培訓課程 - 軟件篇
3D打印月球燈視頻教程 包括完整貼圖建模流
nTopology從入門到精通全流程系統(tǒng)課程